推理、近代史和电子游戏
百廿庚子:光荣与梦想

百廿庚子:光荣与梦想

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六日,亦即1900年6月21日,慈禧借光绪帝之名1应当注意到,此时距离戊戌政变已过去约两年,光绪帝并无实权,发布了一道上谕,其中有这样一句:

朕今涕泣以告先庙,慷慨以誓师徒,与其苟且图存,贻羞万古,孰若大张挞伐,一决雌雄?2参见维基文库:宣战诏书

这道上谕,经常被人引用,以作为慈禧向各国列强宣战的依据。记得我一好友,听闻另一友讲述“宣战”之事,不禁感叹:“我×,慈禧真的这么傻×?”以此推之,即便已过了120年,想必依然会有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: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道诏书?慈禧内心里的真实想法,以及促使其最终下诏之因素,究竟是什么?

一、真的是要宣战?

我在开头处所引用的那句话,或许会给读者们以这样的印象:清政府对待列强的态度十分强硬,从而得出“这是在宣战”的结论。然而,纵观全文,这道诏令所要表达的,更多地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,而非政策上的决定。

首先,从内容上看,它根本就不像是宣战诏书。以常理而言,如果要宣战,当然得先有对象,以甲午战争对日宣战诏书为例:

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,迅速进剿…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,整饬戎行,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,即行迎头痛击,悉数歼除…3参见维基文库:光绪二十年对日宣战诏书

可以看到,该诏中明确表示,军队战斗的对象是“倭人”(即日本人)。然而,回看光绪二十六年诏,却并没有任何指示军队行动之语,也没有说明敌人为何人或何国。因此,这道诏令显然并不符合我们认知中的宣战规则。

那么,是否有可能是这样:由于清政府是和所有的列强进行敌对,无法指明具体哪一国,因此只能笼统论之?答案同样是否定的。除去进攻性比较强的“大张挞伐,一决雌雄”之语,这道诏书中并无多少动武之辞,反倒是有不少“另类”之言:

朕临御将三十年,待百姓如子孙,百姓亦戴朕如天帝;况慈圣中兴宇宙,恩德所被,浃髓沦肌。

这种近乎夸耀般的话,在对日宣战诏书中是见不到的。不论从语气还是措辞上看,似乎都不适合出现在宣战诏书中——这应当更多地是写给“自己人”看的话。

最后,以国际法而言,一国向他国宣战,双方应断交并撤回外交人员。4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,即开始关注并在外交中引入国际法。而当时清朝驻各国公使,仍然在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,并无进入战争状态之迹象,5参见郭天祥:1900年清政府“对外宣战”说驳正;另,本部分多处论述得益于该文这也从事实上否定了“宣战”之说。

光绪二十六年诏,其根本意旨,在于表达清政府对于列强不断压迫与侵略之不满与愤懑。但是,这道诏书的下发对象,更多地是清朝臣民,而非列强。弄清楚这一点,才能正确理解清朝统治者的内心世界。

二、谎言装点的梦想

作为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,慈禧的态度影响着所有大臣的态度。而最为不幸的是,在义和团的问题上,慈禧恰恰是一个立场很不坚定的人,这也导致清政府对义和团始终“抚”“剿”不定。起初,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,巡抚毓贤认为其可堪一用,政策比较宽容,倾向于“抚”;而待袁世凯上任,便着手取缔义和团,其政策主“剿”。6参见宋永林:毓贤与袁世凯对义和团认识政策的比较研究诚然,作为一方督抚,实行政策的自由度比较高,因而将这种差异归结于个人倾向,也未尝不可;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,清政府内部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方针。

那么,前期态度摇摆不定的慈禧,又怎么会在这时下诏表明立场呢?从根本上说,无非是两点:一是义和团声势浩大,慈禧认为其威可恃;二是列强过分要挟,清政府无法忍受。这两点,在大多数人看来,应当是如教科书一般明晰的;然而,深究下去,却能发现,此事远非表面那般单纯。

张鸣曾经说过,清朝有这样一层逻辑,即百姓怕朝廷、朝廷怕洋人、洋人怕百姓。7参见张鸣:《重说中国近代史》当然,这种一物降一物般的逻辑,是很有些一厢情愿的。不过,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,在列强侵略愈发深重的现实下,任何的“救国良方”,不论有多离谱,都有可能被他们所看重。更何况,所谓“民心可恃”,一直是他们所深信不疑的。

早在孟子,就已经对民众有所看重,所谓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;到了清朝,统治者也经常表现出对于“民心”的关注,例如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,就曾经有过发动“人民战争”的念头:

乡民乃此次战争成败之基石,务使城乡军民各色人等齐心作战,同仇敌忾,共抗外敌,收复失地,荡平夷匪。8参见商昌宝:民心可恃:大清政局中的一张牌

不可否认,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。然而,盲目地依靠虚无缥缈的“民心”,以为可以仅凭高涨的“民气”而获胜,又不可不谓为荒唐。可是,清朝统治者显然不很清楚这个道理。到了慈禧的时代,“民心”依然是她心目中克敌的法宝。

不过,1900年时的情况,显然又有点不同。义和团除了声势浩大,还宣扬自己拥有刀枪不入的“神术”,这一点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提及——这种“神术”的存在,无疑为慈禧又打了一针强心剂。只是,作为一名老练的权术家,慈禧又怎么会轻信义和团的谎言呢?

事实上,慈禧身边众多迷信义和团的人,在其下决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例如,大学士徐桐、刚毅,太监李莲英和端王载漪,都曾是义和团的坚定信徒。徐桐“笃信拳匪”,曾说“拳民神也,夷人鬼也,以神击鬼,何勿胜之有”。刚毅在1900年6月初前去考察义和团,结果“视其不畏炮火之状”,“遂大信之”。李莲英“甚信团”,而且还“时常将其所睹之神术为老佛陈之”。至于载漪,则是力保义和团头目“法力极大,可以杀尽洋人,不畏枪炮,有诸神一直保护着”,还说要“每天让拳民头儿进宫教太监各种法术”!

从这个角度上说,慈禧也好,徐桐等人也罢,其实都是被义和团的谎言所欺骗;而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大环境下,似乎也不能指望他们做出多么理智的选择。只是,梦想终究有破灭的一刻,等到义和团显露出真面目的时候,慈禧到底也“寖厌之”了。9以上两段,参见刘宏:清廷守旧派对义和团迷信的认可与利用

光绪二十六年诏的直接诱因,乃是清军和各国联军间围绕大沽炮台的争端,这在诏书中是有明确体现的:

…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,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,归彼看管,否则以力袭取…彼自称教化之国,乃无礼横行,专恃兵坚器利,自取决裂如此乎!朕临御将三十年…孰若大张挞伐,一决雌雄?

后面两句,上文已有引用,因此不再重复。从语言的承接关系来看,在批判完列强索取大沽炮台的行径后,接着就是声明要“大张挞伐,一决雌雄”,应当可以说明,这中间是有逻辑的递进关系的。

那么,列强又为何会着眼于大沽炮台呢?这要从联军在中国的遭遇说起。

6月10日,由于事态不断恶化,由英国中将西摩尔率领的二千余先遣队10英国在出兵上较为积极,且派出的士兵最多,因此由英国将领统帅开始从天津向北京进发。但是,部队过于轻敌,结果行进缓慢,甚至一度与本部失去联系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留驻天津的各国海军司令,决定先夺取作为天津门户的大沽炮台,从而帮助他们打通天津到北京的道路。而为了确保作战成功,他们在时间上玩起了猫腻。

6月16日上午,各国将领开会,决定向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提交最后通牒,限其于17日凌晨2点前交出炮台。然而,根据中方的记载,这份至关重要的文书,直到16日深夜才送达罗荣光之手;也就是说,清军已经没有什么时间做战前部署了。结果,联军轻松取胜。

接下来,联军故技重施。本来,所谓最后通牒,除了交给守将,通常还应该告知中央政府之代表。然而,联军却故意等到大沽炮台失陷,才由法国领事杜士兰向直隶总督裕禄递送照会——对方收到时,已是17日早晨了,即便想增援也无力回天。

只是,联军可能也没有料到,比起保家卫国,裕禄更担心自己的乌纱帽。时间已晚,他也自知事态严重,因此只有尽力扯谎,把事情说圆。他当即给朝廷报告照会一事,并声明对大沽炮台“断无擅允交给之理”;之后,他不顾朝廷催促,拖到20日,才上奏说明情况。

在这道奏折中,裕禄首先认为“兵端已开”,应当“严加准备,以防不测”;接着,他提出事态紧急,因此做主对义和团“从权招抚”,以为助力,又说手下军队与义和团配合,击溃了一些“洋兵”11这倒不完全是吹嘘,参见维基百科:廊坊阻击战;最后,他认为既然“已如此决裂”,准备“一鼓作气,使洋兵巢穴尽覆”。至于大沽炮台失陷,他借口“电线不通”,佯装不知,只说要“并力接济”!

裕禄所说,大体上是事实,但他刻意略去一些重要情节,而将内容做夸大化处理。朝廷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印象,亦即洋人可恶,而自己这边似乎也还有一战之力。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,颁布一道措辞强硬的诏书,也就理所应当了。12这段论述,参考于:马勇: 所谓“宣战诏书”: 缘起、逻辑与诉求

三、总结

1900年6月21日颁布的所谓“宣战诏书”,其本质是清政府对内传达的一种“不惜打仗”的强硬态度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宣战。促使这道诏书诞生的,一是慈禧等人对“民心可恃”和义和团“神术”的迷信,二是以裕禄为代表的大臣,在形势所迫下,出于自保,夸大事实并鼓吹战争。

不论如何,清政府在遭受了长久的侵略后,终究还是强硬了一回。然而,这种强硬的态度所预言的,到底随着局势的恶化,而不幸地成为了现实。接下来的历史,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了:联军先是于7月14日攻陷天津,又在一个月后占领北京;徐桐自缢殉国,刚毅在西逃中病死,至于载漪,则是在事后清算中被列为“祸首”,仅以身免。这场战争,最终以极富戏剧性,又有些悲凉的场面,落下了帷幕。

四、作者的话

这次的标题,是我从一本写美国社会的书中抄来的,虽然那本书我还没有看过,但不知怎么的,就是对这个名字特别喜欢——也许是因为我还有点中二吧。不知道读者们是怎样看待的,我个人觉得,这个标题放在这里,其实有那么点牵强(笑)。我的原意是,“光荣”指的是大清的光荣,也就是所谓“天朝上国”的光荣;而“梦想”指消灭各国列强、捍卫清朝尊严的梦想,这主要是针对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而言的。我的原意是否在文章中有了足够体现呢?如果没有的话,还请读者们见谅。

敬请期待下一篇!

分享你的感动(和吐槽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