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理、近代史和电子游戏
百廿庚子:结语

百廿庚子:结语

又到了作总结的时候。在这颇为特殊的一年里,我先后写了四篇有关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之役的文章,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小问题:

  1. 义和团运动的根源在于什么?
  2. 义和团的“神功”是怎么一回事?
  3. 慈禧为何会决定向各国“宣战”?
  4. 庚子赔款的意义是什么?

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:这么大的一个事件,只写四篇文章也太不够意思了。对于这个问题,原先我也曾考虑过,但后来还是决定,不会写那种包罗万象的文章。主要原因还是在于,以我的性格,要想把这事讲清楚,恐怕不写个几十篇是不够的。而我这人,毕竟还是有些喜新厌旧,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一个课题上,因此最后还是采取了这种从小问题切入的办法。

我在一开始就说过,我本人是对中国近代史相当感兴趣的,平时也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文章。虽然由于微信公众号的兴盛,讲近代史的文章随便一搜就有不少,但据我观察,很多作者似乎并不是以很严肃的态度来创作的,往往是一知半解,就生拉硬套。我想,不论写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还是以史为鉴,内容的真实性总还是最重要的。否则,如何保证读者不会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呢?历史终究是一门科学,不能因为个人意愿就随意对待。

话又说回来,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之役,我们应当怎样看待?我以为,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点,就是造成这一切不幸的根源,主要还是在中国这一边。诚然,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直接诱因,但从根本上说,那个时候的中国,不论文化还是制度,都已经偏离一个近代的国家太多了。尽管在那之前,清政府有过洋务运动,有过戊戌变法,但这个国家里的大多数人,依然没能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对外方式。

张鸣先生曾经讲过,当时距离一战已经不远,欧洲两大阵营正逐渐形成,这时他们联合起来派兵到中国,其实是有些无奈的。1参见张鸣:重说中国近代史一方面,这或许说明,中国确实是一个值得列强疯狂掠夺的地方;但另一方面,是否能够说明,当时中国民众冲击教堂、杀传教士的行为,已经到了列强无法忍耐的地步了呢?

但凡是中国人,回想起这段历史,心中难免是会有一些民族主义情绪的,这无可厚非。借用茅海建先生的一句话,“这种不服输的心气,从本质上说来,仍是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挚爱”。2参见茅海建:天朝的崩溃:鸦片战争再研究;又,原文是形容历史学家的然而,民族主义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,从长远来看是大大有害的。我们当然要铭记这些屈辱的历史,但是,如果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,反而坚持认为一切的责任都在于外来的侵略者,结果要么就是历史重演,要么你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。不管是哪一个,都让人感到悲哀。

“百廿庚子”系列,到此也就结束了。不过,关于近代史,能说的东西仍旧很多,这些就留给以后的文章吧。

敬请期待后续文章!

分享你的感动(和吐槽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