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六天前,我发表《理想与现实:威尔逊在巴黎和会(上)》这篇文章时,博客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——总字数突破五万字大关!鼓掌!(≧∇≦)ノ


回想过往,第一次有要写博客的念头,已是一年多以前。花了几个月的时间,捣鼓来捣鼓去,换了多个方案,最终固定为了现在这个形式,并坚持写了一年三个月。虽然发文频率并不稳定,但总体而言,文章越写越长,自以为也越来越成熟,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“自己的路”吧。
就在一个半月以前,我开始把博客上的文章陆续转载到Matters社区,算是给自己开辟了一个新天地。相应地,由于是社区,有了一些和读者的互动,于是不由得开始考虑起一个问题:自己创作是为了什么?是不是有价值的?就让我借这个机会来谈一谈吧。
本博客的主要写作内容,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,是推理、近代史和电子游戏。从目前的数据来看,推理我写了10篇,近代史写了9篇,还算可以;但电子游戏只有2篇,主要是因为我自己还没怎么想明白这个话题该怎么写。因此,下面我就只分别讨论一下推理和近代史这两个。
推理大概算是我“不正经的兴趣”——虽然这么讲有点自我贬低的意思,但想必在不少人看来就是如此吧。不过,若一个人说自己喜欢“文学”,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对此有偏见;那么,小说是文学的一种吗?我想肯定是的。因此,还有什么理由,非得说推理小说“不够好”或者“不够雅”呢?我觉得这些指责都没有什么意义。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,推理小说的定位,本就是明确的。
关于小说,大多数人写文章,大概都会写成读后感的形式。不过,我有个坏毛病,就是大家都去做的,我偏不去做。另一方面,作为理工生,我对“理论”的追求要超过单纯发表“感想”。所以,从结果上说,我一直尝试写那种“总结性”的文章,诸如“密室讲义”、“从本格到新本格”皆属此类。虽然不敢凭此即妄称“评论家”,至少确实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。
前几天看到网上有人说自己读了三四百本推理小说,当时就给我惊到了,深感自己的不足,敬佩之情油然而生…好吧,有点夸张了。不过,阅读量确实是个问题,我也会继续努力。但是,我认为不是只有读得特多,才有发言权,因此我的创作不会中断,这点还请大家见谅。
近代史嘛,当然就是我“正经的兴趣”。事实上,我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是最多的。
为什么偏偏选择近代?因为近代史不仅是屈辱史,更是变革史;是从落后的农业国,努力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。回看近代那些锐意进取的人物,诸如郭嵩焘、曾纪泽、陈宝箴,其人其事,慨叹之余,更多的仍是感动。大概,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浪漫。
谈到近代,就不得不谈如何看待列强侵略的问题。今天诸多关于近代史的争论,大抵都由此而起。我的观点是明确的:列强侵略肯定是非正义的,但是清政府的贫弱与落后才是根本原因;作为后人,我们的着眼点,也应当更多地在“如何避免”,而非“一味谴责”之上——后者于己之发展,是无益甚至有害的。
再谈谈写作风格。这几年,自媒体流行起来,不负责任的写作者也越来越多。要么是摆出一副戏谑的口吻,看半天还以为在看小说;要么是纯粹输出观点,禁不起或者根本无法推敲。当然,写作风格是个人的自由;但是,历史本质上是严肃的,还是得多一点论证,保证逻辑的正确与连贯,这才是对读者负责的做法。
正是由于此,我在写历史文章时,总是像写论文一样,给出完整的注释与引用。虽然,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看,但是给了,起码可以让对此感兴趣的人有路可寻;同时,其实也是给了别人批判你,和你反驳别人的依据——毕竟,科学是要能够“证伪”的。
我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历史训练,因此写的究竟还是文章,而非论文。我想,我所追求的,大概是论文和文章的中间体——内容上是文章,但形式上有论文的严谨。臭美一点地说,这或许是我的一个“创造”?哈哈。
不过说到底,观点依旧是观点。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,这我也认同。也许,未来哪一天,事实证明我就是错的呢?虽然有这样的可能,但我也觉得无所谓——就当我是树了个靶子,供人批判吧。
感谢大家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创作。敬请期待下一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