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和会的前半程,对威尔逊总统而言是艰难的。虽然在他的努力下,殖民地的处置问题得到基本解决,但随后对德和约的问题让他饱受折磨。在他不幸病倒之后,和会又将如何进行下去呢?
一、力挽狂澜?
威尔逊的病倒给了各国极好的机会:他们可以随意地批评威尔逊的政策,而不必担心后者有力气反驳。反对威尔逊的声音,由此甚嚣尘上。意大利代表借机提出,如果不立刻把阜姆地区划给他们,他们就会退出和会;法国人则坚持其对萨尔盆地的索求。1参见:Ray Stannard Baker, What Wilson did at Paris, 64页;又,萨尔盆地,现德国萨尔邦,凡尔赛和约中划归英法托管
但是,威尔逊再一次证明,形势愈恶劣,只会使他愈顽强。正如秘书贝克所形容的那样:
总统从病床上下来的那天,我前去见他。我看到他穿戴整齐地在工作,只是看上去有些瘦削和苍白。面颊上的些许凹陷反倒衬托了他那双硕大而明亮的眼睛。2同上书,64-65页
此时,唯一的出路,就是用强有力的方式,来让所有人闭嘴。4月7日,威尔逊通过新闻处宣布:他已下令让停泊在纽约的“乔治·华盛顿”号轮船启航,立即驶往法国的布雷斯特港。换句话说,就是间接声明,如果各国不能遵守之前的约定,美国就会在此退出和会!3同上书,65-66页
威尔逊的强硬产生了奇效。第二天,《瑞士时报》登载了一篇名为“法国的诉求”的文章:
尽管各国报纸都如此断言,但我们相信,法国政府不论台面上还是私底下,都不会作出任何并吞德国领土的主张——尤其是1814年到1871年边境线变动的那部分。4同上书,66-67页;又,“1814年”当指波旁王朝复辟后签订的《巴黎条约》,“1871年”当指普法战争后签订的《法兰克福条约》。所谓“边境线变动的部分”,就包括了萨尔盆地地区
虽然并非官方声明,但这确实象征着一种改变——媒体对威尔逊的态度有了大大改观,和会的进程也由此加速。5同上书,67页
二、意大利的索求与日本的坚持
英法也许愿意让步,但是意大利并没有放弃其对阜姆地区的索求。
阜姆,今称“里耶卡”,是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一个海港城市。在古代,它曾经是罗马帝国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;中世纪时期,它受克罗地亚王国的统治;后来,由于王位继承问题,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王国成立共主邦联,它们之后又成为奥匈帝国的一员。在奥匈帝国治下,阜姆获得了自治地位,发展迅速,成为一个重要海港。6参见:History of Rijeka, Wikipedia;Kingdom of Croatia (925–1102), Wikipedia
一战中奥匈帝国战败,阜姆的归属成了一个问题。原本,阜姆几乎完全由克罗地亚人占据,但是匈牙利的介入,让事情复杂起来:匈牙利希望削弱克罗地亚的影响,于是鼓励意大利人往阜姆移民——到1910年,阜姆有24000意大利人,但只有13000克罗地亚人。意大利由此占有了话语权的优势。7参见:A. J. P. Taylor, The Habsburg Monarchy, 1809-1918, 269页, Internet Archive
意大利本无意索取阜姆。在1915年《伦敦条约》中,意大利承诺对同盟国开战,以换取领土作为报酬——这其中并不包括阜姆。8参见:1915年伦敦条约,维基百科但是,由于担心先对德和谈会阻碍后续对奥和谈,加上日益增长的野心,3月15日,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向威尔逊提出,要么允许意大利先行和奥匈帝国和谈,要么意大利人“必须知道他们在亚得里亚海能得到什么”,也就是要得到阜姆。9参见:What Wilson did at Paris, 77-78页
阜姆的处理就不像先前两个问题那样明晰。从地理上看,它当然应当划给克罗地亚10更准确地说,应该是给当时刚成立的“塞尔维亚人、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”,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;但是,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,似乎又应该归给意大利——毕竟其中意大利人占了多数。不过,经过考虑后,威尔逊还是否决了意大利的提案,并得到了英法两国的默认。11参见:What Wilson did at Paris, 83-84页
意大利的反应是激烈的。奥兰多坚决反对威尔逊的主张,并数次威胁要退出和会。劳合·乔治、美国外交家爱德华·豪斯尝试居中斡旋,但仍无济于事。4月23日,威尔逊发出声明,公开反对意大利的提案;气愤之下,第二天,奥兰多与部分意大利代表离开了巴黎。12同上书,84-87页
意大利人走了,日本人则认为他们的机会来了。
作为东亚国家,日本在“五大国”中的地位本身就略低。因此,相较于意大利的咄咄逼人,日本采取的是伺机而动的策略——按照贝克的话说,就是:
日本人一直沉默着…他们一早就想好了自己要什么——先是把它搞得人尽皆知,然后再度归于沉默;但他们从不放弃…也许是东方人的智慧,让他们懂得了要如何等待。13同上书,73页
山东并非是日本的唯一目的。与山东问题一起提出的,是所谓“种族平等案”——要求在国联中实现“各国及其国民的平等”。客观地说,这一提案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,也符合威尔逊的原则;但由于种族问题的敏感性,英美等国联手否决了该提案。种族平等案的失败,让日本感到十分难堪;此时,它已退无可退,必须在山东问题上“挽回颜面”。14参见:What Wilson did at Paris,95-96页;马建标,“受难时刻”: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
日本确实懂得如何抓住时机。4月末,德国代表来到巴黎,准备签署和约。就在这时,一向沉默的比利时代表突然发难,要求确保自己的领土得以恢复,并以退出和会为威胁——要知道,就在几天前,奥兰多才因为同样的理由离开了!此时,日本再提出山东问题,就是又给伤口上撒了把盐。15参见:What Wilson did at Paris,89-90页
日本的另一个底气在于,与阜姆不同,在山东问题上,英法是支持日本的:1917年,日本曾与各协约国达成密约——英法等国支持日本在山东的权利,以换取日本对他们的支持。16参见:War Aims and War Aims Discussions (China),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First World War因此,密约的存在,实际上使威尔逊同时承受着来自英、法、日三国的压力。
威尔逊面临着抉择。从原则上讲,山东是必定要还给中国的;但是,国联是他的最高理想,不可能放弃。倘若国联得以成立,威尔逊的原则得到确立,那么其他事情总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;反过来,若是日本真的退出和会,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。17同上书,103-104页尽管他确实对这一选择感到痛苦,但解决方法,大概从一开始就已注定。
《凡尔赛条约》最终规定,德国将其在山东的特权完全让与日本。18参见:Section VIII. Shantung, Treaty of Versailles/Part IV
三、尾声
四、总结
威尔逊总统在巴黎和会上的种种努力,总体而言,是以他的“十四点计划”为基础的。但是,对威尔逊来说,“建立国联”永远是最重要的,也是他不惜一切、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都要保卫的。而在当时列强普遍信奉强权政治的情况下,威尔逊的主张注定要与他们产生冲突——在这一过程中,威尔逊不仅精疲力竭,最后还不得已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。而国联,最终也没能像他设想的那样运作下去。
今天的我们,也许会觉得威尔逊的努力颇有些不值。确实,从结果上来看,威尔逊大概是失败了;可是,我们却不能不承认,威尔逊的精神,仍然影响着现代国际政治。国联是早已经没有了,但我们现在有了更强大的联合国——虽然它做的事情往往不尽人意,但它的存在表明,现在的人类,到底还是向往着在某一共同框架下的“联合”。
在他的时代,威尔逊也许是不幸的;但是,如今的我们,依然走着他当年所梦寐以求的那条道路。从这个角度上,我们又怎么能说他一定是失败了呢?
我看了总统事后的在美国发表的演讲稿,他有提到这几件事情。阜姆的问题,他当时认为意大利对阜姆的要求不符合意大利当时的利益,他们这代美国人成长过程中本来就受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影响,对意大利反抗奥匈帝国统治的民族统一运动本来是非常欣赏的,总统自己就是支持马志尼的支持者。
他的意见是意大利居民在阜姆占多数也不能说明阜姆属于意大利,因为在纽约也很多意大利居民难道纽约的主权也因此属于意大利吗?可能因为他经历过南北战争,看了太多南方州扩大奴隶制的算计,在他看来这些要求只是small minds。
而且当时英法的秘密政治对意大利有什么好处呢?奥兰多首相,作为一个意大利南方西西里岛出身的政治家,本来应该在很多方面跟威尔逊总统深入沟通,表明站在美国一边。本来resorgimento以来,大量南方无业游民,黑手党移民美国成了两边共有的社会问题,应该深入交换意见,但是他们当时没有这样做,真是很遗憾。
关于秘密政治,我想这是当时丛林法则下的必然之举。意大利和三国协约秘密签订《伦敦条约》,反手就背刺同盟国,但是却也在战后获取了领土作为补偿。换言之,就算手段下作点也罢,只要你最后战胜了,别人就会承认你的利益。但是,如果摆到明面上,就不会这么轻松了。《凡尔赛条约》中真正归属意大利的部分,比起秘密条约中有不少缩水。就这点而言,秘密政治确实符合意大利的利益。
将阜姆与纽约相比,我觉得还是略微欠妥,因为毕竟其与意大利有着地理、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,意大利提出诉求,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;况且,一战各国的主要目的,就是为了给自己获取更大的地盘和利益,阜姆作为港口城市,对意大利而言也是有利可图的。
不过,我在文章中说“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,阜姆似乎应该属于意大利”,这点确实有待商榷。民族国家应怎样构成、其疆域如何划分,这到现在也是个很难讲清楚的问题,在此就不多谈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