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理、近代史和电子游戏
2020:疫情、大学与内卷

2020:疫情、大学与内卷

时间已经进入了2021年。在新旧交替之时盘点一下过去,好像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——我自然也不能免俗。借这个机会,我想谈一谈过去一年发生在我和我周围的一些事情。

一、疫情

疫情对我而言,首先当然是讨厌的。去年春节,我本打算去英国旅游,结果由于中国的疫情(那时候疫情还没有在全世界爆发),航班取消,旅游计划也泡了汤。虽说真的想要去的话,也不是不可以通过改签的方式成行,但究竟心里还是有些担忧,于是便作罢。

不过,由于疫情影响,上学期学校干脆就没让返校,于是我足足在家里呆了大半年,这不得不说是个难得的体验——考虑到学校的宿舍是如此糟糕,这一经历更是称得上珍贵。

当然,远程上课的效果是要比在学校差一些,不过我倒也没完全闲着。八个月的时间里,我花了不少在写文章上,又花了更多的时间自学前端开发,自认为算是在这方面“入了门”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疫情对我也不完全是坏事——感觉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?

二、大学

前面都是在谈我自己的事,下面聊聊我的大学同学。

我所在的班是所谓“国际班”。顾名思义,里面的人大抵都是想要出国的——除了那些“先进了再说”的人以外。不过,可想而知,这次疫情对大家的想法有很大影响,而这其中就有我的一位舍友。

这里按照惯例,姑且称他为A君吧。当初建班的时候,A君的想法是很明确的:打算去美国读研究生。就在前一学年末,也就是疫情之前的那一学期,他还考了托福;至于GRE,自然也已提上日程。不管怎么看,都是一副要出国的样子。

可是,疫情使他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转变。毕竟客观上,美国在疫情中的表现确实称不上很好。就我与他的交流而言,A君的想法逐渐从“想出国”变成“不能保研再出国”,到现在又成了“考研考不上就出国”——按他自己的话说,“出国是保底”。

刚刚谈到了保研和考研,这就不得不谈到我的同学B君。B君与A君之前就很熟,因此在“耳濡目染”之下,我也与他熟络起来了。

B君也许就是那种“先加了再说”的人。虽然严格地说,当初加入国际班时,B君还是有出国想法的;但早在疫情之前,他就已经改变了想法。大概原先,他对出国就不那么推崇;现在由于疫情,他的决心应该是愈发稳固了吧!

不论保研还是考研,分数都很关键;不过相对而言,保研的竞争肯定更激烈些。保研比的是“综合分”,其中平常的学习成绩占了大头,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,是所谓“保研加分”,即基于竞赛获奖、论文发表等方面情况而给予的加分。例如,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的,就可以加到2-3分,对于保研是极大的优势。

这种规定其实还是比较合理的。但是,由于出国的人总体上是少数,因此大部分人都是在争“保研名额”;这时候,按现在流行的说法,“内卷”就开始了。

三、内卷

内卷,或者说内卷化(Involution),其实是一个老词,原本由一位美国学者提出,用于形容一种“不断在内部精细、复杂化,但没有实际进步”的状态。后来,中国学者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,用于分析社会学中的一些问题。到了去年,“内卷”一词广泛进入大众视野,被人们用来解释(和讽刺)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——学校里的竞争,当然也不例外。

内卷首先“卷”在成绩。大学中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多项组成:平时成绩、课程实验(如果有的话)和期中、期末考试。这几项无一不是学生们争取的目标。

先说平时成绩。平时成绩这东西,一般包括老师的评分和作业打分,有时候还会加上MOOC的部分。老师评分这一块,基本都给得很高;不过也有说法是,如果你跟老师说自己“打算出国”,那么老师会给你打高一些,从而让你的成绩“更好看”。总体而言,这一块占比较低,也拉不开什么差距。

作业也分两种。如果是数学、物理之类的作业倒还没啥,无非是确保准确率;但如果是论述型作业,那可就有搞头了——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,尽全力地堆字数。就拿之前一门课的作业来说吧!题目是让我们分析并介绍几个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技术及家族体系。本人水平比较低,只是堪堪写了四五千字;我的朋友C君则写了一万多字;B君就比较厉害了,总共堆出来两万多字!这中间的吊诡之处在于,答案其实都在书上,所以大家都是在抄书,只是看谁“抄得多”!

课程实验同样奇葩。按道理,只要做好实验内容,不就达到目的了吗?可是学校要求,做完实验后还得提交一个实验报告,包括实验原理、实验内容、实验分析等;从实践上说,实验的得分其实主要也取决于实验报告。可想而知,实验报告因而也成了“内卷”的战场。我朋友C君说,他大一时写实验报告都是万字起步;而同他一类的人,绝非少数。

至于考试,想必大家都经历过,就不多谈了。

我已经强调过了竞赛的重要性。但是,单从能力上而言,大多数人显然是不足以获得一个高水平的奖项的。于是,通过“抱大腿”的方式来“混到”一个奖,就成为了许多人努力的方向。

这里以计算机类比赛为例。国内这些比赛,参赛者基本都是以“团队”为单位,而其规模,一般都在4-5人,甚至更多。平心而论,团队合作当然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;可是,一道赛题果真需要那么多人一起协作吗?答案基本是否定的。这一点,我想一些读者应当有所体会:由于视野原因,学生们大多不具备高水平的协作能力,因此在实践中,真正会去编写代码的一般只有2-3人;其他人基本就是打打杂、写写文档罢了。如果要把这称为“分工”的话,那也是一种极不平衡的分工。

讽刺的是,这种不平衡反倒从事实上给人空子可钻。能力不足的人希望参加比赛获奖,于是他们便拉拢能力强的人,并主动提出负担琐碎的文档工作;能力强的人亦希望获奖,但大多不屑于做文档工作,于是他们也乐得见到他人承担。合作就这样达成了——虽然极不平衡,但却极稳定。

所以,对于能力不太强但却希望得奖的人,要比拼的就只有两项:一是人脉,二是写文档的水平。

仔细一想,距离上次发文已经一个月了,在此向读者致歉。临近期末,本人最近比较忙,因此写文章只能见缝插针,还请各位多多包涵。

上面吐槽了这么多,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我是在“酸别人”。其实不是,我本人对此并无实质上的不满,倒不如说是在自嘲能力不足。不过,我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:

  • 大学对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?是否是大学本身助长了“内卷”的风气?
  • 学生应当怎样对待其成绩?
  • 竞赛的本质是什么?团队协作的内涵是什么?

敬请期待下一篇!

分享你的感动(和吐槽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